婆罗洲古老人类文化遗址 | 尼亚国家公园

在考古学文献、人文历史刊物里常出现的尼亚岩洞,坐落在马来西亚砂拉越州北区。它是婆罗洲古老人类文化遗址,也是持续参与人类发展进程最为久远的岩洞。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4万年人头骸骨」和大量的历史古物,改写了东南亚和婆罗洲人种记录。

2018年,澳洲新南威尔斯大学和砂拉越博物馆合作的考古团队在「交易洞」发掘到全球迄今最老,即6万5000年前的5颗细石器,以及5万5000年「现代人」人头骸骨,划下了砂拉越人类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受友人 Evan 邀约,走一趟他的家乡。于是,才萌起探索「尼亚岩洞」的念头。出发前,脑袋里满是4万年前尼亚人钻木取火,打猎采集的意境想象。21世纪,尼亚岩洞又是以怎样的面貌来呈现,让世人纷纷慕名而来?

如何前往

航空 AIRLINE
1. 亚洲航空 Air Asia
2. 马来西亚航空 Malaysia Airline

不管从哪里出发,都必须飞抵美里(Miri),再以陆路交通前往。可以请旅行社做安排行程、乘搭长途巴士,或是租车自驾。

长途巴士 EXPRESS BUS
从美里乘搭长途巴士,在老吴路口巴士站(Simpang Ngu/Simpang Batu Niah)下车(路程约1小时30分钟),再乘搭德士前往尼亚国家公园。
巴士票价:RM 20.00 ;德士费用: RM 30.00

德士 TAXI
从美里乘搭德士,前往尼亚国家公园。
德士费用:RM 200-300.00 (往返)

租车自驾 Self-Drive
前往尼亚国家公园,有两条公路可选择:
1. 美里-民都鲁沿海公路;路程约1个小时。
2. 美里-民都鲁公路(泛婆大道);路程约1个小时30分。

尼亚国家公园 NIAH NATIONAL PARK

尼亚国家公园位于砂拉越州北区,距离美里约104公里。1974年,砂拉越州政府将尼亚岩洞、苏必士山与周围的热带雨林列为「尼亚国家公园」,总面积为3,102公顷。尼亚国家公园是由数百个石灰岩洞所组成,其主洞寛250米,高60米。苏必士山峰则是国家公园范围内的最高山峰,高约390公尺。

开放时间
8:00am – 3:30pm

门票
大马公民
成人 RM 10.00; 乐龄 RM 5.00; 学生 RM 3.00; 儿童(小于6岁)FREE

非大马公民
成人 RM 20.00 ; 乐龄 RM 10.00; 学生:7马币; 儿童(小于6岁)FREE

官方网站
尼亚国家公园:https://niahnationalpark.my/attractions/
砂拉越旅游局:https://sarawaktourism.com/zh-hans/attraction/niah-national-park-miri/

个性有些腼腆害羞的Evan,领着我到国家公园的入口处购买门票。马来西亚籍成人票价一律 RM 10.00,价格合理,绝对是周末度假的好去处。

买好门票,我们便朝着尼亚岩洞的方向前去,却来到一座小码头。我原以为一路直达尼亚岩洞。原来,需要渡船过河,走上一段路方可抵达目的地。

尼亚河不算宽大,渡河船费一趟 RM 1.00,让城里来的游客有机会体验搭船的乐趣。

鳄鱼出没,注意安全

两分钟的渡船过河,我们在另一端的码头上岸。

在Evan的解说之下,才发现码头旁的破旧木店屋原是交易中转站。早期,这里提供杂货买卖,也是土产交易之处。近年来,因无人经营,年久失修,才如此破烂不堪。

不远处,有一栋高脚木屋设计的建筑。这是尼亚考古博物馆,展示了尼亚岩洞人文、历史、地理、经济活动和发展。博物馆内也展出尼亚岩洞内发现的「尼亚人」人头骸骨和考古文物,如瓷瓮、船棺、古钱币等。

先是走一小段水泥路,迎来的是蜿蜒漫长的木栈道。下过雨的木栈道,有些湿滑。我们不得不放缓脚步,小心前行,循序渐进地窥探尼亚国家公园的热带雨林生态。

木栈道两旁树林密密匝匝,植物品种繁杂。其中以板状根的常绿乔木最为引人注目。高耸直立,支叶硕茂的常绿乔木属于庞大的多层结构,形成最高的一层树荫,有遮天蔽日作用。

在尼亚国家公园可见四种主要的森林(有解说牌),分别为低地龙脑香科森林石灰岩森林淡水沼泽森林河流森林

(一)低地龙脑香科森林
板根庞大的龙脑香科植物(Dipterocarp ace ae)是尼亚国家公园特色树种之一。它可高达70米,是组成婆罗洲热带雨林的主要树种。一进入盛花期,整片森林仿如披上彩衫,色彩斑斓。

这里常见的龙脑香科植物是一种名为「英加邦树」(Engkabang)。当地人称之为「树脂树」,其果实可提炼称油脂,用之于烹饪,取代食油。

龙脑香科植物常有它科植物一起混生,例如:豆科植物(Fab ace ae)、桑科植物(Mor ace ae)、棕榈科植物(Arec ace ae)等。

这里常见的豆科植物「达邦树」(Koompassia Excelsa),白色的树干,高耸直立,非常容易辨识。达邦树是世界第三高树种,更是巨峰筑巢酿蜜的栖息地。在1998年 砂拉越野生物保护法令下,达邦树被列为受保护的第二级植物品种。

桑科榕属植物常见寄生植物、多气生根植物或藤本植物交错缠绕。

棕榈科植物如鱼尾葵、棕榈藤也多见于此。鱼尾葵的筍可生吃或烹饪;树干可用作建筑材料;来自树干的黑丝可以制成手镯,而叶刺被用来制成吹管镖。

(二)淡水沼泽森林
在尼亚国家公园,可见有薄层积水的沼泽林,以小溪流、小湖、泥炭层形式呈现。沼泽其实是属于植物生态演替过程,从水体向陆地进化的中间阶段。植物大量生长,但分解速度不快时,就促使沼泽发育。

尼亚国家公园沼泽林可见姑婆芋(Giant Upright Elephant Ear; 学名:Alocasia Odara)。姑婆芋高可达3米,茎肉质呈圆柱状。叶片如盾,长可达1米。(** 姑婆芋为不可食用植物,因为植物细胞中含有针状针晶——草酸钙晶体,可致死。)

可惜,我们来得不是姑婆芋盛开的季节,无缘见到它的真面目。

除了姑婆芋,这里也有许多姜科植物,如闭鞘姜(cheilocostus speciosus)、高良姜(alpinia offinarum)、蜂巢姜(zingiber spectabile)等,多用于香料,有药用价值。

(三)河流森林
尼亚国家公园有不少溪流,可见少数灌木、小乔木、草本植物和一些气根植物,形成河流森林。河流森林特点为冲积土(Alluvial Soil),是溪流冲积物上发展的溪流周围土壤,属于河漫滩相沉积。

沿着朝向岩洞、壁画洞的木栈道,以及前往鞋峰的路径,可见到不少河流森林。其特征为多分枝或不分枝的气根。

(四)石灰岩森林
尼亚国家公园中的苏必士石灰岩是达格地块(Tangap)形成的一部分。地理历史可追溯到上新世到下中新世间。苏必士石灰岩分为两层——沉积环境和岩体结构。下层的地质年龄为上新世,主要是深海沉积环境,大部分处在地底下。而上层的地质年龄则为下中新世,为浅海珊瑚沉积环境形成。

苏必士石灰岩地块上有数种原生植物,如秋海棠属植物(Begonia)——第五大被子植物属。海棠属植物属于陆生草本植物(亦有附生种类)或下灌丛,生长于亚热带和热带潮湿气候。它通常是直立的,茎状的或块茎状。

秋海棠属植物拥有1795个品种。2003年出版,由Katharine G. Pearce编写的报告中指出,最新发现5种原生于此的秋海棠属植物,分别是「Begonia Kachak」(位于尼亚岩洞口)、「Begonia Niahensis」(位于尼亚岩洞口)、「Begonia Stichochaete」(位于鞋峰沿途)、「Begonia Kasutensis」(位于鞋峰和苏必士山)和「Begonia Subisensis」(位于尼亚岩洞和鞋峰)。

尼亚岩洞——古老人类文化遗址

走约数公里的木栈道,气喘吁吁。终于,登入尼亚岩洞的入口。

洞穴内一片漆黑,无灯光照明,据说是为了保育岩洞内的生态。我们只能靠手电筒照明。走一段路,才见一道光。

我们来到了第一个洞口,见到一排并列的塩木棚支架。原来,这里是「交易洞」(Traders’ Cave),采燕人与从中国下南洋的华人商家进行燕窝交易之处。据悉,最早以物物交换的形式进行交易。后来,还一度以竞价方式进行交易。

这看似不起眼的塩木棚支架是过去采燕人与华人商家搭建来夜宿小憩的地方。

「交易洞」不大,较为明亮、不潮湿。我想,除了有严守尼亚岩洞的意图,这也是为何会挑选为夜宿小憩的地方。

沿着洞穴内的木栈道,往深处走去,就来到尼亚岩洞的主要洞殿(Great Cave)。这高达60米,宽长250米的洞点,一眼望去,让人叹为观止。

主要洞殿一角,是尼亚岩洞最重要的考古遗址。这个考古遗址是主要的受保护区,目前已被围起,只能在外围观看。

1855年,艾弗烈华莱斯(Alfred Russell Wallace)在砂拉越研究东南亚物种,探访尼亚岩洞,曾写信告知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尼亚岩洞似乎有潜力可以发掘史前人类文化遗迹。1869年 - 1870年,与哈德伊夫里(A.Hart Everett)博学家和英国考古学家首次展开探察活动。

1947年,被委任为砂拉越博物院院长汤姆哈里逊(Tom Harrison)、其妻子芭芭拉哈里逊(Barbara Harrison)和考古团队在尼亚岩洞展开考古活动。

1957年 - 1958年, 砂拉越博物馆考古团队尼亚岩洞发掘「4万年的人头骸骨——尼亚人」。出土的人头骸骨,口里还有一枚臼齿,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改写了婆罗洲和东南亚 人种记录,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

为期10年的考古活动,考古团队在遗址中挖掘出总共超过200件年份介于一万年至一万五千年的古物。其中122件古物,分别于1965年与1966年,船运到美国内华达拉斯维加斯大学,供大学考古学者研究 。

考古团队也在「黑衣洞」(Gua Kain Hitam),又称「壁画洞」(Painting Cave),发现公元前一千年至公元前两千年遗留下来的壁画, 出土的古物中也包括多艘木船——“船棺”。

2000年 - 2003年,剑桥大学教授巴克所领导的尼亚石洞研究项目,进一步确认该人头骸骨的实际年份为4万2000年,正式为婆罗洲人种——「尼亚人」,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 。

2008年, 马来西亚理科大学考古队在黑衣洞发现距今2000年至3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墓场遗址,共有8副出土的人类骨骼,填补了尼亚人远古至新石器时代期间的历史。 

2018年,澳洲新南威尔斯大学和砂拉越博物馆合作的考古团队在「交易洞」发掘到全球迄今最老,即6万5000年前的5颗细石器,以及5万5000年「现代人」人头骸骨,划下了砂拉越人类发展史崭新的一页。这个最新发现,证实了6万5000年前,就已有人类在尼亚岩洞居住和活动。
想象着从洞顶下泄的阳光轴,充满美丽意境。(Padang / Lubang Hagus)

我们在手电筒照明之下,小心翼翼地往前走。尼亚岩洞木栈道非常湿滑,满地是黏湿的燕粪与蝙蝠粪,偶尔还要闪避飞过的蝙蝠和燕子。

穿越过黑漆漆的通道,我们来带了月亮洞(Moon Cave / Gan Kira)。月亮洞有座小亭子,让人歇息。在这里,重见天日,有一种希望重燃的感觉。

月亮洞,这个名字非常美丽。不过,这里是尼亚岩洞古墓穴之一。考古学家在这里挖掘出大量古文物,其中包括金属、石器、陶瓷器、犀鸟头骨碎片等。考古学家业发现的无头颅的人类骸骨,有些则是头上刺着长矛。月亮洞,在那遥远的时代,或许是厮杀搏斗之地。

走出月亮洞,我们再沿着木栈道,穿过一片小森林,才来到「黑衣洞」(Painted Cave / Gua Kain Hitam)。

与尼亚主洞殿相比,黑衣洞小多了。不过,黑衣洞阳光较为充沛,给人一种平静舒适的氛围。

黑衣洞最为特别的是有点褪色的赤红色「壁画」。在右方一角,有栏杆围护的岩壁,认真观察,才会发现那些长达30米的壁画,图像有武士和猎人、森林、植物、动物和昆虫,可说是当时人类生存环境的真实写照。壁画中也有长舟图像,其象征意象是木长舟引渡亡灵通往死亡之地。因此,在壁画不远处,会发现那残旧木船棺。

尼亚岩洞——燕窝

尼亚岩洞,不得不提燕窝。

燕窝,据说是雨燕科金丝属燕子在误食小鱼、藻类植物等小生物,其分泌而出的唾液和其羽绒混合凝结的小窝。燕窝大多筑在岩壁上,这是它最原始的存在形态。

砂拉越有五种燕子:大金丝燕(Aerodramus maximus)、苔巢金丝燕(Aerodramus salangana)、白腹金丝燕(Collocalia esculenta)、爪哇金丝燕(Aerodramus fuciphagus)和瀑布雨燕(Hydrochous gigas)。这五种燕窝最具商业价值的是大金丝燕、白腹金丝燕和爪哇金丝燕所筑的燕窝。

华人普遍认为燕窝富含蛋白质、矿物质和氨基酸。《本草纲目》记载「味甘平淡,大养肺阴,化痰止咳、补而能清,为调理虚损老瘵之圣药」。自古以来,受华人视为珍贵的医疗药材。这五种燕窝之中,以可用作入药的大金丝燕的燕窝最具商业价值。

砂拉越主要的燕窝产地有三处:砂拉越南区石隆门(Bau)、砂拉越北区的巴南(Baram)和尼亚(Niah)。尼亚主要生产大金丝燕的黄燕窝和苔巢金丝燕的黑燕窝。

尼亚岩洞是被原始森林覆盖的天然洞穴,是燕子的栖息地。自古以来,丰富的燕窝成了尼亚人赖以生存的宝库。

在尼亚岩洞,最早进行采燕人是普南人(Punan),因土地所有权归普南族,受白人拉者的砂拉越王朝政府所承认。

另一说法,一位本南人(Penan),Nyerulang,最早发现燕洞。有一天,他带着吹箭,沿着溪流狩猎,发现了苏必士洞穴,并采摘了燕窝带回家。来自文莱的华人商家 Moh Khim 看到后,告诉他这是可以卖钱的食材。许多文莱的华人商家耳闻,纷纷来这里进行燕窝交易。根据中国历史文献记载,在16世纪,或更早以前,已有从婆弥国(婆罗洲)进贡燕窝和犀鸟盔。

尼亚岩洞的燕窝采集主要集中在「主要洞殿」,也在其他不开放于游客的洞穴。采燕人以古老传统的方式采集——在悬崖峭壁系上藤于岩顶,或是将一根根塩木桩衔接起来,悬挂于洞顶。燕窝采集大多以2人为一个团队,技术高超的 Tukang Julok 负责攀登塩木桩刮采燕窝,而 Tukang Pungut 则捡拾从洞顶刮落的燕窝。

1901年,砂拉越王朝白人拉者查尔斯布洛克宣布,森林资源需保育,并关注燕窝采集状态。1905年,巴南、尼亚和尼亚副县–苏艾(Suai)的岩洞全数登记为「燕洞拥有权」。据了解,燕洞持有人大多为原住民,80人左右,而华人则有10余人。在当时政府管辖下,持有燕窝拥有权的持有人具有燕窝开发所有权,并设有规矩,采燕人遵守一年只采收2次,既每年6月和12月的采燕传统;如此一来,燕子就有一年两季的繁殖期。

尼亚一带的燕洞拥有权虽归普南人所持有,且持有执行Semah祭祀仪式(祈求燕窝产量丰硕,采燕人安全)的权利。近年来,尼亚华人商家以承租燕洞拥有权,再雇佣伊班人、普南人、马来人等原住民进行采集工作。砂拉越燕窝市场几乎被华人商家操纵,甚至垄断了国内外销售的通路。

过去,燕窝需求大增,尼亚燕窝年产量高达18吨,占砂拉越燕窝总产量的9成。后来,因过度采收,加上盗燕事件,导致天然燕窝产量迅速减少。砂拉越州政府曾经一度禁止采收燕窝,以恢复尼亚石洞燕子的自然生态。目前,只有在开放采收季节,才可进行周期性的采收燕窝活动,既每隔40天采收一次。每年4月-8月是燕子繁殖期,禁止采收燕窝。守燕人会全天候看管燕洞,避免盗燕事件发生。

尼亚岩洞 —— 蝙蝠粪

在尼亚岩洞,扑鼻而来的是难闻的粪味,让人忍不住地捂着鼻子。

这里,除了是燕窝的栖息地,也是蝙蝠的家园。尼亚岩洞内有6品种蝙蝠,其中,以黄褐蹄蝠和黑裸体蝠为主。近夜,你能见证大量外出觅食的蝙蝠,与饱食归来的燕子在洞口飞掠而过。

尼亚岩洞内沉积的厚厚燕粪和蝙蝠粪(Guano),据悉有9尺深。燕粪和蝙蝠粪饱含有机物质,亦是农耕种植最天然有机的肥料;采集燕粪和蝙蝠粪也一度成了尼亚人的生计来源。

如果你很幸运,还可以看到当地人辛苦背一大袋一大袋燕粪和蝙蝠粪的一幕。

尼亚小镇 & 石山小镇

尼亚河,可说是尼亚沿岸讨生活的人的母亲河。

尼亚河静静地流淌千万年,滋育着众生,涵养着风情与人文,塑造出流经之地的文化,并见证了数万年人类文化发展。它是当地原住民赖以生存的资源,也是华人先贤的垦荒贸易之地。

在这一条细流的时间长河,它走过动乱不安,历经风雨盛衰。

19世纪末,为了逃避战乱,怀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华人先辈们从大洋的彼岸故土,扬起风帆,冒着滔天巨浪,勇闯南洋。

一批福建诏安华裔拓荒者,从新加坡途径纳闽岛,进入了砂拉越沿海的一条河流,在河口一处肥沃的土地停留。他们远眺一座座山岭,于是,把这个地方称之为「Ni-ah」,既是诏安方言「岭」的意思。从此,这个地方被命名为「尼亚」。

从此,这里成了华人安身置业的家园。

尼亚小镇 Sepupok Niah 
尼亚小镇是砂拉越北区美里省其中一个最早开埠的诏安小镇。这个人烟稀少,经济不活跃的小镇,保留了最原始朴素的原貌。

华人初抵,先是落脚于尼亚河口一个名为「打依干」(Talikan,现为甘榜拉庄(Kampung Lajong)的地方。「打」是客家方言「捕鱼」之意,「依干」是马来语「鱼」之意。打依干在 20世纪 20-30年代是当地人经商往来的必经之处。后来,华人才搬迁至中游地区,既是现今的尼亚小镇的对岸。

早期的经济活动为物物交易,华人商家向当地原住民收购当地土产如燕窝、竹藤等,在运输至新加坡和纳民岛。然后,又将各类民生用品运回供乡民采购。如此一来,尼亚小镇才逐渐成形,作为当地地区的货物集散中心。

日战时期,尼亚小镇沦陷。为了躲避战火,尼亚人弃店入林。不少美里地区的华人,也来到尼亚一带避难。战后,定居于此。

1962年,尼亚经历了9天大水灾,店屋几乎没顶,导致当地经济受重大打击,农作物和财务大损失。70年代,因美里-民都鲁公路启用,促使毗邻的石山小镇迅速发展。尼亚小镇因地理位置劣势,地方发展停滞不前,从此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石山小镇 Batu Niah
位于苏必士石灰山区的石山小镇,镇名从马来文「Batu」直译,意思是「石山」。早期的石山小镇,原是一大片原始森林。1920年代,因美里油田开采,一批「 福建船」华工前来这里,进行采石活动,再船运回美里供应石油公司建设油井和道路。

1929年世界经济大萧条,石油公司采取紧缩政策,间接促使「 福建船」结束石矿开采活动,离开了石山小镇。不过,一部分人选择留下来,转而务农,如胡椒、树胶和烟草种植,进而发展了这个地区。

得天独厚的石山小镇,土地肥沃,排水性良好,加上丰富的燕粪作为天然肥料,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如此优越的地理环境,吸引了不少周边地区的人迁移至此,主要以客家人为主。

日战前,曾有不少华人先辈率领一批批的华工前来开采石矿和伐木,却因二战而结业。少数的人选择定居石山,建立店屋,经商谋生,主要进行杂货和土产买卖。

当时迁入石山小镇的河婆客家人按照河流分段聚落,形成了上村、中村和下村,共有约250户人家,并设立华文学校——启蒙学校。60年代,木材业蓬勃也一度让石山小镇繁华起来。

70年代, 美里-民都鲁公路启用,石山小镇随之迅速发展起来,渐渐取代了尼亚小镇。原建于河边的木板店屋改建成洋灰店屋,逐渐形成了现今石山小镇的风貌。石山小镇也因尼亚岩洞盛名远播,发展旅游业。石山小镇的菜市集、小贩饮食中心、南洋茶室和餐厅都是游客必访的景点。

美食推荐

「河鲜料理——大头虾」

来到尼亚小镇和石山小镇,绝不能错过尼亚河盛产的大头虾——淡水长臂大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大头虾须生活在咸淡水交界处的河口,微咸的水质是最适合大头虾生长的环境。大头虾鲜嫩弹牙,尤其是新鲜打捞的野生大头虾,烹饪后其口感更是鲜甜美味,还有那满满厚实的虾膏。一碗炒煮面配上新鲜大头虾,单凭想象就令人垂涎三尺。除了大头虾面,也可以尝尝东炎大头虾、醉虾(米酒蒸大虾)、亚参虾汤等,多种烹调方式赋予大头虾不一样的味道,却同样让人食指大动。

推荐餐厅:饮胜茶室、三平茶室

「经典早餐——手工干捞面」

干捞面可说是砂拉越人最简单普遍的食物,却是考验各家面摊烹调功夫的民间美食。石山小镇河边饮食中心的手工干捞面可说是在地人的经典早餐。石山小镇河边饮食中心的多位摊主自上世纪80年代经营至今,主打手工干捞面条和卤三层肉。老师傅的手工干捞面条新鲜有弹性,烹制味道更是到位,满满的葱香味和猪油渣味,看似平淡无奇,却是满满浓浓的古早味。再配上入口即化的卤三层肉,更是绝配。

推荐餐厅:石山小镇河边饮食中心

「乡野风味美食——油棕菇」

远离城市,来到乡间小镇,当然得吃野菜野味,才不枉此一游。在原住民市集,除了寻常的野生食材,例如苦菜(Ensabi)、硕莪虫(Ulat Sago)等,也得试一试油棕菇。尼亚小镇主要的农业经济是油棕种植,因此,大量生产了新鲜的油棕菇。油棕菇(Volvariella volv ace a),又称为草菇。油棕菇生长于潮湿腐烂的稻草或油棕渣中,是一种食用菌。它肥大,口感顺滑,味道鲜甜,当地人喜好拌炒江鱼仔、蒜头、红葱、辣椒和黄瓜叶,开胃可口!

推荐餐厅:建议前往原住民市集购买新鲜食材,付费请餐厅烹调。

「乡野风味美食——炒米林」

尼亚小镇以伊班民族为主,原住民美食可说是特色美食。在原住民市集,总能找到不少的森林产品和食材,如米林(Milin/Midin)。蒜米清炒米林,撒上脆脆的江鱼仔,或是以泰式腌制这一道野菜,爽口清脆,可说是婆罗洲必吃美食之一。

推荐餐厅:建议前往原住民市集购买新鲜食材,付费请餐厅烹调。

行程推荐 ITINERARY

尼亚国家公园的游客,大多数匆匆一游。其实,除了探访岩洞,还可以登鞋峰,一览尼亚小镇和南中国海的风景。

D1: 美里—尼亚国家公园
一早从美里出发,在尼亚国家公园登记后,搭船渡河,到对岸参观尼亚考古博物馆,一览尼亚历史和考古文物。接着,穿梭热带雨林,感受芬多精的熏染。入住伊班长屋,在村民导游的带领下,参观尼亚岩洞——交易洞(Traders’ Cave)、考古遗址、壁画洞(Painting Cave)、船棺等。

* 建议夜宿尼亚国家公园附近的长屋,体验原住民伊班族的日常生活。

D2: 鞋峰(Bukit Kasut)— 石山小镇
想用早餐后,启程去征服苏必士山的山峰——鞋峰(Bukit Kasut)。鞋峰名字由来,有两个说法。一,山形如鞋型;二,洋人考古学家在山峰中发现一只鞋,鞋峰之名由此而来。鞋峰约海拔205米,不算太高,1个小时路程。陡削的地形为这趟登峰之旅带来挑战,需一定的体力才能完成。鞋峰顶是小小的石灰岩岛,可容纳二十几人,可俯视尼亚小镇、绿林和16公里远的南中国海。下山之后,回到石山小镇,享受朴素的乡野小镇风情。

* 建议入住尼亚大酒店,可到临近的餐厅享用当地美食。

D3: 石山小镇 — 美里
到石山小镇河边饮食中心享用当地人的经典早餐——手工干捞面,配上卤三层肉,和一杯香浓的咖啡,绝对是美好一天的开始。如果不赶时间,也可以逛逛原住民市集,体验当地人的民情。原住民市集非常热闹,可以看到当地人交易的热闹气氛,也可以看到各种野菜野味。中午离开前,别忘了前往尼亚小镇的饮胜茶室,尝一尝非吃不可的河鲜料理——大头虾。然后,返回美里。

贴心提示:
• 轻便的衣物和登山物品,如登山鞋、防水包、雨衣、手电筒或头灯、水、干粮、防蚊液。
• 参观尼亚岩洞,禁止乱丢垃圾和涂鸦。
• 尼亚河流域鳄鱼泛滥,禁止在河边游泳。
• 若入住长屋,遵从原住民的指示和规则,尊重原住民文化。
• 当个文明的旅客,禁止采摘花草植物或破坏原住民的农作物。
• 登山时,若发现身体不适,休息补充体力或终止活动。

住宿推荐 ACCOMODATION

尼亚国家公园 Niah National Park
尼亚国家公园有别墅、露营区,提供24小时电源、自来水供应,也有厨房设施。可联系以下联络。
Tel: +6085-737450 / +6085-737454
网站:https://www.sarawakforestry.com/parks-and-reserves/niah-national-park/

伊班长屋 Rh Panjai Patrick Libau Homestay
尼亚国家公园附近的伊班长屋有提供民宿与活动配套,可体验伊班文化与生活。
电话:+6014-5962757
网站:https://www.agoda.com/niah-cave-homestay-room-17-with-dinner-breakfast/hotel/miri-my.html?cid=-218

石山小镇住宿选择不多,推荐以下经济型酒店。建议电联,请酒店预留房间。
尼亚大酒店
电话:+6085-737333;+6085-737999
网站:http://www.place2stay.com.my/hotel_niahcaveinn.html

尼亚国家公园的日落余晖,特别漂亮。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Design a site like this with WordPress.com
Get started